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 其二百九 韩思复(封长山县伯明皇亲题其墓曰有唐忠孝韩长山墓) 宋末元初 · 林同
五言绝句 押齐韵
向来曹孟德,曾拟表征西。
那得忠孝字,金书作墓题。
姚崇等北伐制714年 唐 · 苏颋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五十三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黄门
朕闻上古圣王之政理。
则教之以战。
陈之以兵。
盖威不詟而服不顺也。
故始于禁暴。
终于偃革。
斯不得已而用之。
朕以寡昧。
诞膺鸿业。
思欲率于动静。
归之教化。
岂要荒之外。
弃为匪人。
而亭育之中。
视则如子。
罔不遵我文轨。
修其贡赋。
岁时相望。
道路抵属。
默啜素称桀骜。
鸣镝于狼居。
顷自怀柔。
屡书于象魏。
朝廷所以许其通好。
议以和亲。
使臣累赍缯帛。
侍子令袭冠带。
庶中国无事。
长城罢守。
戢干戈而销剑戟者。
朕之意焉。
岂谓我盟不渝。
尔约斯背。
伊庭之际。
遂敢侵轶。
西北偏隅。
尚闻啸聚。
虽摧其精锐。
而困于围逼。
此不虞之失也。
朕甚怜之。
犬羊无亲。
不可恃信而轻敌。
熊罴有勇。
咸能宣威而制胜。
朕由是询卿士之奏。
揽英雄之心。
元帅而得佐军。
恢远图而举长策。
随时之义。
其在豫乎。
兵部尚书兼紫微令监修国史上柱国梁国公姚崇
天假其才。
日新厥德。
礼义为本。
居有四邻。
谟猷是先。
坐知千里。
仲山甫之操。
管夷吾之能。
涌泉而不穷。
精贯日而愈励。
信庙堂之柱石。
鼎鼐之盐梅。
必能奋尔六奇。
光我三杰。
持节灵武道行军大总管
管内诸军。
受节度
右领军卫大将军检校单于大都护镇守军使张知运。
宽厚沈毅。
方内直
威而勇决。
自摄单于之台。
惠则抚循。
咸仰将军之树。
可中军副大总管
权检校原州都督李钦宪。
家承将相
器兼文武。
求古人之节。
临事不回。
读前史之言。
好谋而断。
左军副大总管
检校左威卫将军灵州都督吕休璟
惯知边要。
久探戎律。
诚期报国。
去病安用家为。
奋不顾身。
伯昭不持贼遗。
右军副大总管
左骁卫将军论弓仁右金吾卫大将军勿部珣左领军卫郎将摄本卫将军张直楷单于副都护臧怀亮右领军卫中郎将王海宾前朔州刺史元楷右武卫郎将杨楚客并州定清府果毅元萧然等。
颇牧为用。
关张其敌。
怀才倜傥。
尝邀百胜之功。
立志经营。
备习尤章之训。
弓仁及珣并可前锋总管
左虞候总管
怀亮右虞候总管
海宾元楷楚客萧然等并可行军总管
太仆少卿田崇璧鄜州刺史韩思复等。
强力从政
精心在公。
知无不为。
利有攸往。
入敷事典
省阁称其闲练。
出综条察。
吏人畏其严明。
崇璧可兼行军长史
思复可兼行军司马
兵部郎中李休司勋郎中张敬忠兵部员外郎王上客刑部员外郎杨钦明江州别驾李邕等。
或特达圭璋。
所谓登坛之宝。
或翩翩书记
曾闻及霤之词。
可以光赞出车。
宏宣入幕。
并可行军判官
灵武军兵加满十万人。
旧马既少。
宜于内外闲厩抽壮马添满六万匹。
等州要害处亦量加马。
其后军兵六万人。
马二万匹。
先来点定。
宜令卫尉卿李延昌左羽林将军杨敬述等至检阅
且当处团结
待后进止。
其有先锋破贼。
斩馘摧坚。
功效灼然者。
并委军将便定功赏。
不须限以常格。
总管以下。
有损失兵马。
不能力战。
弃军逃命者便杀。
其有弃军入贼。
不能死节者。
妻子依叛缘坐法。
凡此和众
誓于师兵。
统燕犀冀马之雄。
屯斩蛟挈鼋之勇。
鼓鼙沸野。
旌旗彗云。
岂式遏于河塞。
方震惊于沙漠。
于是乎箪醪以信之。
芳饵以赏之。
扬干之仆。
必行其令。
持穰苴之兵。
不枉其法。
坚壁清野。
则投石而有馀。
追奔逐北。
则扫尘而无类。
俾权宜于阃外。
仍布告于天下。
暂劳永逸。
在此行焉。
主者施行。
元宗皇帝纳谏疏 唐 · 吴兢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九十八
自古人臣。不谏则国危。
谏则身危。臣愚食陛下禄。
不敢避身危之祸。比见上封事者。
言有可采。但赐束帛而巳。
未尝蒙召见。被拔擢。
其忤旨。则朝堂决杖。
传送本州。或死于流贬。
由是臣下不敢进谏。古者设诽谤木。
欲闻已过。今封事谤木比也。
使所言是。有益于国。
使所言非。无累于朝。
陛下何遽加斥逐。以杜塞直言。
道路流传。相视怪愕
汉高帝周昌桀纣之对。晋武帝刘毅桓灵之讥。
况陛下豁达大度。不能容此狂直耶。
夫人主居尊极之位。颛生杀之权。
其为威严峻矣。开情抱
纳谏诤。下犹惧不敢尽。
奈何以为罪。且上有所失。
下必知之。故郑人欲毁乡校。
子产不听也。陛下初即位。
犹有褚无量张廷圭韩思复辛替否柳泽袁楚客数上疏争时政得失。自顷上封事。
往往得罪。谏者顿少。
是鹊巢覆而凤不至。理之然也。
臣诚恐天下骨鲠士。以谠言为戒。
挠直就曲。斲方为刓。
偷合苟容。不复能尽节忘身。
纳君于道矣。夫帝王之德。
莫盛于纳谏。故曰。
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又曰。朝有讽谏。
犹发之有梳。猛虎在山林。
藜藿为之不采。忠谏之有益如此。
自古上圣之君。恐不闻已过。
故尧设谏鼓。禹拜昌言。
不肖之主。自谓圣智。
拒谏害忠。桀杀关龙逄而灭于汤。
杀王子比干而灭于周。此其验也。
夫与理同道罔不兴。与乱同道罔不亡。
人将疾。必先不甘鱼肉之味。
国将亡。必先不甘忠谏之说。
呜呼。惟陛下深鉴于兹哉。
隋炀帝骄矜自负。以为尧舜莫巳若。
而讳●憎谏。乃曰。
有谏我者。当时不杀。
后必杀之。大臣苏威欲开一言不敢发。
五月五日献古文尚书。以为讪巳。
即除名。萧瑀谏无伐辽。
出为河池郡董纯谏无幸江都
就狱赐死。自是蹇谔之士。
去而不顾。外虽有变。
朝臣钳口。不知也。
身死人手。子孙剿绝。
为天下笑。太宗皇帝好悦至言。
时有魏徵王圭虞世南李大亮岑文本刘洎马周褚遂良杜正伦高季辅。咸以切谏。
引居要职。尝谓宰相曰。
自知者为难。如文人巧工。
自谓已长。若使达者大匠
诋诃商略。则辞拙迹见矣。
天下万机。一人听断。
虽甚忧劳。不能尽善。
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
如明鉴照形。美恶毕见。
当是时。有上书益于政者。
皆黏寝殿之壁。坐望卧观。
虽狂瞽逆意。终不以为忤。
故外事必闻。刑戮几措。
礼义大行。陛下何不遵此道。
与圣祖继美乎。夫以一人之意。
综万方之政。明有所不烛。
智有所不。上心未谕于下。
下情未达于上。伏惟以虚受人。
博览兼听。使深者不隐。
远者不塞。所谓辟四门明四目也。
其能直言正谏。不避死亡之诛者。
特加宠荣。待以不次。
则失之东隅。冀得之矣。
通议大夫太子宾客东都副留守云骑尉尚书左仆射博陵崔孝公宅陋室铭记776年4月 唐 · 颜真卿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三十八 创作地点:浙江省湖州市
公讳沔。字若冲
博陵安平人。其先出于齐太公之后。
亭伯三世文宗秘书监六□派别。
叔轨季则。俱死王事。
神谦神通。并高循绩。
子彭宏度。以武干称。
景隽巨伦。以文行著。
继方面者累代。列史传者十人。
奕叶相承。恒为鼎族。
曾祖宏峻。银青光禄大夫赵王长史
祖俨。皇朝益州雒县
父暟。年未四十。
库部员外郎。因择能吏为寿安
又充江西道廉察使。徙醴泉
遂历四邑。盘桓不进。
以刚正也。累至朝散大夫汝州长史
封安平县男。赠卫尉少卿
公即安平之次子也。全德天至。
成人玉立。盖圣代之宝臣。
华宗之孝子。文章之哲匠。
礼乐之祖师。既不可以一名。
又何能以悉数。年二十四。
举乡贡进士考功郎李迥秀器异之曰。
王佐才也。遂擢高第。
其年举贤良方正。对策万数。
公独居第一。而兄浑亦在甲科。
试官梁载言陈子昂叹曰。虽公孙晁郤不及也。
召见前殿。拜麟台校书郎
繇是名盖天下。御史思敬以德行荐。
久之。以资授陆浑主簿
平阳王敬晖宏度外之交。
上官之礼。丁府君忧。
服除。太夫人勉起之。
以所试超迈。擢拜左补阙
殿中侍御史。奉敕按窃金者。
公得其情。许之不死。
竟得减论。诸王或恃贵不遵法度。
举而按之。其不吐茹也如此。
寻迁起居舍人。当扈从。
以亲老抗疏乞退。荐琅琊王太原郭潾渤海封希颜等自代。
睿宗嘉之。特许留司
以遂其孝养。迁祠部员外郎
倖僧有请度人者。公拒不奉诏。
给事中大理卿韩思复用法小差。
权臣致劾。公特宽之。
中书舍人。省改紫微。
其官仍旧。又固辞以亲老。
虞部郎中开元初御史中丞
或讼吏曹之不平。公与崔泰之衔命详理。
多所收拔。俄而即真
兼都畿按察使。岁或不稔。
公请发赈贷之。赖全活者以万数。
内谒者元忠有罪。公执之以闻。
元宗使以玺书劳之。公之澄清中外也。
以畿县令长陆景融刘体微卢晖有异政。丞尉宋遥皇甫翼陈希烈宋鼎萧隐之范冬芬杨慎馀刘日正高昌寓州掾李瑱裴旷等。
并以清白吏疏而荐之。二十二年。
置十道采访使。公所举六人在焉。
执事子有不法者。公举之不回。
著作郎。寻迁秘书少监修图书使。
寻判大理卿礼部侍郎。公既职司典礼。
乃删写疏论数百卷。以备阙遗。
特加朝散大夫。迁左庶子
丁太夫人忧。徵拜中书侍郎
出为魏州刺史。乃肇移元城
徙置新市。吏人便之。
乙丑岁元宗东封。
知顿使奏课第一。赐绢二百匹。
岳下观礼。献庆云颂。
又赐绢一百匹。明年入朝。
分掌十铨。公与王邱为选人所歌曰。
沔人澄明澈底清。邱山介直连天峻
时人韪之。还州。
以理有异绩。御史大夫崔隐甫中丞宇文融朝服表荐。
玺书宠慰。无何。
徵拜左散骑常侍。上以六宫亲蚕丝赐近臣。
公献御丝赋。又侍宴别殿。
端午。屡蒙锡以缣帛䌽罗。
判国子祭酒。俄充东都副留守
十七年。有事陵庙。
追赠安平公太君安平夫人。驾还。
留守。二十年
奉敕撰龙门公宴诗序。赐绢百匹。
延入集贤院。修老子道德经疏。
行于天下。二十一年迁秘书监
修撰如故。属耕藉田。
居守。赐绢百匹。
太子宾客。出兼怀州刺史
二十四年罢州。又以本官充东都副留守
累加通议大夫。二十七年冬十一月十有七日
寝疾薨于位。春秋六十有七。
元宗震悼。赠礼部尚书
葬日量借手力幔幕故吏监察御史博陵崔颂为公行状云。
公德充符契。精贯人极。
孝爱闻于天下。制作垂于无穷。
执太夫人之丧。徒跣吐血。
以身为粪土。况乎含宏内恕。
夷坦外名。德至矣乎。
今之达者。若以富贵崇德
行藏养高。则老莱阙于荣亲。
黔娄褊于谋道。又加于古人矣。
故养则致其乐。丧则过乎哀。
以兄姊之戚亚其亲。甥侄之慈甚其子。
至于药砭备物。温清异宜。
手胝杵臼之间。身辱浣濯之伍。
汲汲然矣。每至宗庙心斋。
严恭祀事。明发不寐。
翌日馀悲。故声气感人者深。
仪形化人者远。躬践五德。
退让于恭俭温良。行张四维。
加信于仁义礼智。而老骥伏枥
以鲍骢不忘。白鸠巢檐。
以家瑞终黔。则非殊伦绝辈。
拟议乎万一矣。太常博士裴总议曰。
公醇一诞灵。文明含粹。
蹈元和以为天性。籍间气以为人师。
前后历官。或拜而不至。
或至而不留。瘠形瞽目。
誓尊孝养。可不谓孝乎。
谥曰孝公。凡所著文集二十九卷。
并嗣子祐甫论次先志一卷。为三十卷。
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华为集序云。公之侍亲也。
孝达乎神祇。居忧也。
哀贯乎天地。丧期有数。
而茹荼终身。亲交邻里。
饥者待公而炊。寒者待公而裘。
烝尝之奠。待公而具。
故禄廪虽厚。而未常足也。
传祖祢之美。合于礼经。
见公文章。知公行事。
则人伦之序。理乱之源备矣。
祐甫纯行而文。直清而和。
希公门者。谓公存焉。
亡贤数载如此。初太夫人患目。
公倾家求医。或曰。
疗之必愈。恐寿不得延。
太夫人及公悲恨而罢。自是竭力奉养。
不脱冠带者仅三十年。每至良辰美景
胜引佳游。必扶侍左右。
笑言陈说。亲朋往来。
莫知太夫人之有苦也。公年官虽高。
至于食果蔬菜。与子侄躬自植艺溉灌。
以申馨洁。暨终丧。
虽见孩稚者。必设位束带。
尽哀以礼之。公与江夏李邕友善。
校书郎时。引馆于秘阁之下。
读书者累年。由是才名益盛。
尚书席建侯尝过公。怪乘马癯羸。
曰。何不于厅前自观䬴饲。
忽然致殒。何以更之。
公唯而不易。他日。
二公又以为言。公良久则曰。
每欲发言。恐涉有疑于厮养者。
所以沈吟自愧。二公退而谓人曰。
每想崔公此言。使人惭恧如醉。
延和太极之间。公既留司东都。
遂鬻所乘马。就故人监察御史张汯子深河南府崇政坊买宅以制居。
建宗庙于西南。维先太夫人安平郡夫人堂在宅之中。
俭而不陋。净而不华。
六十馀年。榱栋如故。
堂东嫂卢夫人所居。堂之东北。
郑氏李氏姊归宁所居。堂之北五步之外。
建瓦堂三间以居之。杂用旧椽。
不崇坛。无赭垩。
累历清要。所得禄秩。
但奉烝尝。资嫂姊。
给孤幼。营甥侄婚姻而已。
朝服衣马。一皆取其下者。
唯祭器祭服称礼焉。其室竟不修。
暨夫人太原郡太夫人王氏捐床帐之后。公徙居他室。
或在宾馆。而无常所。
常侍时。著陋室铭以自广。
天宝末。子孙洒扫。
贮书籍剑履而已。逆胡再陷洛阳
屋遂崩圮。唯檐下废井存焉。
子成甫。倜傥有才名。
进士校书郎。早卒。
祐甫能先业。以进士高第
累登台省。至吏部郎中
永平军节度使尚书李公勉行军司马侍御史中丞。永怀先德。
明发不寐。恐茂烈烟沦。
罔垂后裔。乃刻陋室铭于井北遗址之前。
以抒所志。某夙仰名教。
实钦孝公之盛德。晚联台阁
窃慕中丞之象贤。又能好我不遗。
见托论撰。采风猷而莫穷万一。
涉泉海而岂究津涯。操笔强名。
退增战恧。时则大历十一年青龙景辰孟夏之月也。
方先生画赞碑阴记 唐 · 颜真卿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三十八
方先生画赞者。
散骑常侍夏侯湛之所作也。
字孝若
父庄。
乐陵太守
因来觐省。
遂作斯文。
赞云。
大夫讳朔
字曼倩
平原厌次人
魏建安中
厌次乐陵郡
又为郡人焉。
厌次今移属乐安郡
东去祠庙六百里。
厌次城今在平原郡安德县东北二十二里。
庙西南一里。
先生形像。
今则捏素为之。
并二细君侍焉。
郡尝为德州
其赞开元八年刺史韩公思复刻于石碑。
真卿去岁拜此郡。
殿中侍御史平公冽监察御史阎公宽李公史鱼右金吾冑曹宋公謇咸以河北采访使东平王判官巡按狎至。
真卿候于境上。
先生祠庙。
不远道周。
亟与数公暨家兄淄川司马曜卿长史洛阳萧晋用前醴泉李伯鱼徵君左骁卫兵曹张璲麟游韦宅相朝城主簿司经正字毕耀族弟浑前参军郑悟初同兹谒拜。
退而游于中唐
则韩之刻石存焉。
佥叹其文字纤靡
駮藓生金。
四十年间。
已不可识。
真卿于是勒诸他山之石。
盖取其字大可久。
不复课其工拙。
故援翰而不辞焉。
至若先生事迹。
则载在太史公书汉书风俗通武帝内传十洲记列仙神仙高士传。
此不复纪焉。
唐天宝十三载季冬辛卯朔建。
唐画赞碑阴跋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五、《欧阳文忠公集》卷一四○、《集古录》卷七、《六一题跋》卷七
右《画赞》碑阴,唐颜真卿撰并书。
湛赞,开元八年德州刺史韩思复刻于庙,天宝十三年真卿始别书之。
唐旧书杂论二 其二十二 姚崇遣使捕蝗 北宋 · 晁补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三五
韩思复开元初谏议大夫
山东蝗大起,姚崇中书令,奏遣使分往河南河北诸道,杀蝗而埋之。
思复以为:蝗,天灾,当修德以攘之,恐非人力所能剪灭。
上疏(云云。)乃请遣思复山东检蝗,又请刘沼详覆
旨,遂捶挞百姓,回改旧状以奏之,由是河南数州竟不得免。
思复遂为所挤,出为德州刺史
右《韩思复传第五十一》。
修德攘灾,虽王者所务,然蝗遍天下,不加驱捕,坐视饥罄,父子相食,而曰天灾勿除,但当修德。
德修一日何足以弭已然之变?
而政事暂弛,则患不胜滋矣!
要患至先除,而后退自儆励,其谁曰不可?
思复书生守文,而虑变深,以事不合旨,出为刺史,非挤也。
民事论 南宋 · 林之奇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九、《古文集成》卷三五、《文章类选》卷一一、《文翰类选大成》卷一二四
民生乎成周之前,其命制乎君;
民生乎成周之后,其命制乎天。
命制乎君,凡其所以为生皆道;
命制乎天,凡其所以为生皆数也。
天非独任乎数,而纯乎天则不得不谓之数;
以人参焉,乃所谓道。
盖数者行乎适然之间,而道则有必然之理。
天之爱民,岂曰不仁?
一岁而丰,一岁而歉,水而旱,蝗而螟,仁有所不行焉,谓之数可也,谓之道不可也。
丰而仁行焉,歉而仁亦行焉,水旱蝗螟无所害乎吾仁,是必道行乎其间。
惟道也者,济数于所不及。
天之立君,正为是耳。
为天下者一委民命于天,无乃失天职、亏天道乎哉?
呜呼!
三代往矣,民之任乎天也久矣。
以为法不良欤,未尝无良法也;
以为吏不贤欤,未尝无贤吏也。
法良而吏贤,民宜无不受其赐矣。
法良矣,吏贤矣,民之受赐鲜矣,此其积弊岂一端也哉?
尧、汤适遭一时之会,固不能使天无水旱,而能使民无菜色。
成周之天下又非幸其无水旱,而必非水旱所能忧也。
尧、汤远矣,吾不得其政之详矣。
周家有司徒之荒政,有遗人之委积,有廪人、仓人以预掌移民颁谷之政,所谓良法可条述矣。
李悝建平粜之策,其苗裔遂为常平之制,起于中丞寿昌,而宣帝信之。
其后东都永平西晋泰始,皆汲汲举其策而行之。
义仓一法,根于北齐,条于隋,蔓于唐。
以此二法为天下备,吾意天下可使为尧、汤之世,而民已非尧汤之民矣。
或曰:法有未立,固当议法,法既立矣,非人不行。
常平、义仓,先王美意无以加此,无亦其人不足以举其法欤?
然而天下未尝无贤人也。
考诸史籍,发河内,无汲长孺乎?
张掖仓,无第五访乎?
仓曹而发州,不闻韩思复之名乎?
一尉发县,不闻员半千之名乎?
散富家之聚以饱贫民之腹,如王起辈又不知其几人乎。
彼皆以民自任,而为政于法之外,况有良法可守,则若人等辈岂不能沛其泽于下之人哉?
君也者,立法任人以相天者也。
法既良,吏既贤,而惠不及民,则是民之命终亦制于人而已。
是果何故哉?
曰:是其弊固有自来,而法与天俱不免其弊,宜乎其不足恃也。
尝熟思之矣。
法虽良,仅举其大纲;
吏虽贤,亦仅有于绝无之中。
所贵乎君者,以道制数,而无一之不足。
若未尽也,是民之命果制乎天也,又奚疑哉!
成周之民,井里而居,于其私也,犹可使之相赒相救。
因而敛之以为委积,则其敛必均;
因而散之以为赈给,则其散必平。
后世君民之术得如古乎?
惟其与古异也,于是有计田科敛之弊,有轻重肆意之弊;
及其出也,又有远近不均之弊,有奸民欺诬之弊,胥吏乘间抵巇,殆有不可胜穷之弊。
若夫县官转移以为他费,又不在言也。
惟其得贤吏而举行之,则百弊俱息。
抑今之用人宜无愧于古,而大不如古矣。
古者国中自五家为比,以至于五州为乡;
郊野自五家为邻,以至于五县为遂。
教化日渐渍于人心,然后宾兴其能者贤者,而还以治其政令。
曰比曰邻,其为长者所治止于五家,犹今之执贱役者耳,必有下士以任其责。
后之世取人混于杂流,用人拘于资格,贤与不肖淆杂乎天下。
呜呼!
吾民幸而遇丰年,天也;
又幸而遇明时,天也;
又幸而遇贤吏,亦天也。
天所不能,如之何哉?
君天下者诚知民命当制于我,而无任乎天,则庙堂燮理,万国召和,虽水旱无作焉可也,况水旱之变可得以困吾民乎?